桂林这座规模宏大的古石城,为何没有任何文字记载?

发布于 2020/2/16 16:11:20

阳朔古石城隐藏在阳朔西北部葡萄镇的梅岭之间,历史悠久,是广西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

古石城方圆近10平方公里,规模宏大,有东西南北城门四座。城门,城墙和城里的建筑都是用石块砌成,不用灰浆和任何填充物,仅依靠石块间的契合力支撑。

ea68b50b38f5489cbb5ba10ff0821ee5_tplv-dy-aweme-images_q75.jpg

就是这样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神奇的古石城,却没有任何关于它的记载。古城为何而修?是谁所建?何时建成?至今都是一个谜。

就连有些本地人也说不清这个石城是什么时候建的,他们只知道祖祖辈辈的人就一直住在这里。然后,等家族里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就开始搬到附近的村子里。

至于古城,现在大多没有再住人了。一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于是就在外边起了新房子。二来,石城里的道路和交通并不方便。

人们搬离了古石城,也没有人去拆它。最后,只留下一道道断墙残垣。

1bb35c4f24a945d7aeba58e7fe103382_tplv-dy-aweme-images_q75.jpg


4b704121d3444e7b96df8c8accd9c631_tplv-dy-aweme-images_q75.jpg

话说回来,虽说城内建筑和石墙已经破旧,但大多数还依然挺立,原因就在建房屋的材料上。

无论是城墙还是房屋,用的都是大小不一,规则的长方体青石。而石块与石块之间并没有用任何填充物,只依靠石块之间的契合来承重,这种建造方法有点类似古埃及的金字塔。不同的是,如果建造金字塔的难点是搬运巨大的石块,那么建造古石城的难点则在于如何让这么多小的石块契合而稳固。这些青石墙能够历经风雨而不倒,体现出了建造工匠的高超技艺。

另外一个体现工匠们高超技艺的地方就在城墙的城门上,每一个城门的圆形拱门上都有一块巨大完整的镇门之石,光是这块镇门之石,就重达几吨,立于拱门之上。要知道拱门也是由石块砌成的,他们就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条件下把几吨重的石头垒上去,难度可想而知。

519f9c14e9a64f24b8d51d64f467bf2f_tplv-dy-aweme-images_q75.jpg

到底,这座古石城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最早的记载资料是在一块墓碑上,写着:“明嘉靖由兴坪迁居大冲”。也就是1522年到1565年这段时间。是廖姓人家从兴坪迁过来的,而他们迁过来的时候,古石城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古石城的建造年代一定早于这个时候。

至于文字上的记载,没有。

4627e33d32ac494db7f7effdc45a2309_tplv-dy-aweme-images_q75.jpg

在这样一个地处偏僻的群山之间,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城呢?而且还没有文字记载,

如果我们拿这座石城和桂林市另一座古城对比,就会发现这座石城的“低调”了。位于永福县的永宁州古城,那是一座官方的古城,什么时候扩建,什么时候遭遇破坏,文字都记载得很详细。

相比于永宁州古城,阳朔古石城的位置更加偏僻,建于群山之间,并且依山势而建,易守难攻,格局上是典型的军事城堡,从石城的建筑特点可以看得出来。

城墙的厚度近4米,在古代,这样的城墙可谓是“固若金汤”,完全可以用来防备大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当地人说,1944年日本鬼子到了对面的村庄,见古石城门居高临下,雄奇险峻,望而生畏,不敢前行。

此外,城内还有几处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可以看到周边的漓江、葡萄镇、白沙镇、兴坪镇。可以掌握多方面的信息。

如果这是官方的石城,为什么要建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因为这里并没有太多的战略意义。古石城看上去更像是有一股非官方的力量据守在这样一个隐秘的地方。

c8096085029d4d85adba41d14096d215_tplv-dy-aweme-images_q75.jpg

如果不是官方建造,那么谁能够建造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城?据一些专家学者的测算,要建造这样一座石城,如果是1000人左右的建造队伍,大概也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建成。谁又有这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有人专门对此作了研究,他翻看了明嘉靖年之前的历史,一段鲜为人知的事件吸引了他的注意:侬智高反宋。

1052年4月,侬智高起兵反宋,朝廷数次对其进行征剿。次年正月,侬智高败于大将狄青,然后流亡于大理,不知所终。

当年,侬智高反宋时活动的地方就是广西一带和广东西部。他大胆猜测,古石城很可能就是侬智高的一支后勤保障部队所建。侬智高的叛军属性,正是没有任何书面记载的原因。

c75c10385343fbf20998b294199f148a64388f39.jpg

这里地处偏僻,进可借由漓江运输物资,退可守一方安宁。正是这样的军队性质才有能力建造这样一座工程浩大,布局精密的石城,也正是后勤保障部队才有这样的财力。

从侬智高反宋到他败走至大理,期间不到一年时间。这支后勤保障部队很可能在得知侬智高败走逃亡至大理后,就在葡萄镇的梅岭之间建起了这座石城,以躲避朝廷的锋芒。而且,很有可能,这座城寨的寨主就是侬智高的夫人,也就是大理国的公主。

a5c27d1ed21b0ef4f285cb357a258fd080cb3e5c.jpg

至于这些猜测准不准确,至今也没人能说得清。历史的真相究竟怎样?还等待进一步的探索。

现在,这里是一个免费的旅游景点,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来此游玩,其中不乏许多外国游客。有兴趣的,还可以找一个本地的导游带着游览。此外,许多专家和学者也会来此参观和研究。

bd315c6034a85edf1ee858ffd0b5d729df5475f6.jpg
一把榔头一颗钉子,把石头敲成差不多大小的石块,一天能敲28块石头,再一块块堆砌起来,石头中间没有水泥,房子牢固与否全凭石块堆得好不好,吴胜林花了11年的时间才把自己家的房子砌好。这是阳朔古石城里真实的故事。位于阳朔县葡萄镇杨梅岭村委会的小冲嵅、大岩头、小耀门自然村的高山峻岭之间的古石城被当地人称为石头城。石头城里的老房子几乎都是这样建成的,如今仍有不少村民还居住在老房子里,保持着过去有些“原始”的生活。古石城内无任何记载古石城的碑文,历史上也是无任何文字流传下来,所以,此城的建造年代及建造用途至今仍是一个谜。探访古石城,劈柴、喂马、舀一瓢山泉水煮鸡汤……这里的“慢时光”神秘而迷人。

没有记载的神秘古石城

记者在一个下午前往小冲嵅,从阳朔葡萄镇驱车前往小冲嵅一定要找一个老司机,山路最陡、最险的地方需要一脚油门踩到底,马力加到最大才不会有后溜的危险。过了这一段险路作为乘客你才有闲情逸致欣赏嵅的风光。所谓嵅就像是过去人们用的鼎锅,中间凹下去四周高,大约20分钟的盘山路行至最高处时便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嵅了,下午两三点最低处还能照到阳光,村民小杨告诉记者,到了4点多的时候光就完全被高山遮住了,如果是冬天,村子里会黑得很早。

《阳朔县志》2007年9月第1版第三篇旅游资源第二章的古寨堡中曾有介绍:阳朔古石城位于县城北约25公里葡萄乡杨梅岭村东北侧。石城处山坳之上,地势比周围高一百多米,设东、西、南、北4门,东门规模最大,门高3.28米、宽2.92米,门洞纵深4.62米,原另有小门24座,现存18座。城内面积约5平方公里,城墙、城门、村道路面、村舍墙壁及屋面均以石块筑成,为名副其实的“石头城”。

古石城内无任何记载古石城的碑文,历史上也是无任何文字流传下来,所以,此城建造年代及建造用途至今仍是一个谜。虽然阳朔史书无考,但当地村民传说有二:一为石头城建于明朝年间,为靖江王所建,是靖江王府的一处附属建筑,作屯军、屯粮之用,因其城门、城墙的设计均与桂林靖江王城的建筑风格极为相似。二为石头城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为附近山民所建,作避乱之用,因当时社会动荡,匪贼四起。

古石城里11年拼一座房子

且不论石头城之谜,走进这里可真是震撼人心。8月山上还是翠绿一片,小冲嵅村民的房子大多就在山脚下,房子是青灰色的,在翠绿色的山下,山和房屋颜色和谐,有阳光照到的时候增添了一点亮黄色,没阳光便显得有些清冷。村里有些人家门前还是石板路,因此往山脚下的人家走去很快就会气喘吁吁。漫步于村中除了会被这些石头房子吸引,一股香味也不得不让人疑惑来自何处。原来这是山脚下的槐米树的槐米熟了,村民收回来后在家门口用鼎锅蒸熟,再晒到晒坪上,用手捧一点凑近一闻,香味得以解密。

村里的房子最老的大约有一百多年,有很多已经坍塌,还有不少人家起了新的水泥房。老人吴胜林77岁,他边走边告诉记者,他家已经有至少5代人在村里生活,他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手工匠,因为他家里的房子就是他一个人用了11年把石头一块一块砌好的。

古石城里的老房子都是就地取材,从山上把石头扛回来,打磨好后一块块砌起来。吴胜林说,有些人的手艺不好,砌房子的时候没有把石块交叉堆砌,这样不牢固,受到撞击就容易坍塌。而他的房子都是交叉把石头砌起来的。他拿出来了一把榔头和几颗钉子,上面的锈迹很显然已经长久不用了。记者好奇拿在手里,榔头很沉,光拎了一会儿就觉得手腕酸,但吴胜林就是用它来敲石头。“那时我有六十多颗铁钉,只剩下两三颗,其他全部打断完了。”他清楚记得1990年他开始新建房子。平整土地、打地基用了3年时间,每天打28块石头,砌墙花了8年,房子砌好一共用了11年,他从110斤的体重瘦到了70斤。老人说完嘴角泛起了笑意,他看着自己的房子,能感觉到他眼里满是自豪。

房子的外部结构都是石头,内部的房梁多为木头,房屋基本都只有一层,有的屋顶很高,有的屋内有天井,因此即便在盛夏时节屋内也很凉爽。屋内多为4个房间,多的有6个房间。村里留下的老房子大多都还是4间房,除了像吴胜林一样用就地取材拼出一座房子,有些村民在房子破损后也采用了一些泥头砖来修复。

劈柴 喂马 古石城里慢时光

这里民风很淳朴,家家户户大都敞开门,记者敲门到几户人家里表示想要参观一下,村民都微笑告诉记者随便看、随便拍。在一户人家的老石头房里,两个小伙正在捧着碗吃午饭,屋里放着一个亮红色的滑板,和这老房子的古老形成对比。小伙说他们在葡萄镇上中学,平时喜欢玩滑板,村里和他差不多大的男孩中有好几个都会玩滑板。

古石城里的村民已经用上了智能手机、现代化的电器等生活物品,但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房屋构建的不同,仍然保留了许多老的生活方式。由于这里山多,很多人家就住在山脚下,因此在一些人家的后院就有山泉水流下来,用竹子做导管,将泉水引到蓄水池或者是大缸里,这里的人要烧一壶山泉水来煮鸡汤轻而易举。

由于村内道路多是石板路,政府有关部门为村民从山上到村里装了运输轨道,便于人们运送农用物资,采收水果,但是平日里农民要捡些柴火,运一点生活物资还是习惯于用马匹,因此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还拴有马。阳光穿过树丛照在了喂马的老人身上,老人满是皱纹的手和马匹毛发亮得发光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幅画面不禁让人想起了木心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这里是属于古石城的慢时光。

路书

1.石头城主要在小冲嵅、大岩头、小耀门三个自然村,其中大岩头村已经整村搬迁到外面的村庄,没有人居住。小冲嵅、小耀门两个自然村都还有村民在村内居住。

2.三个自然村都需要自驾,距离葡萄镇有20分钟车程。

(记者周文琼整理)

杨二说说

面朝大海 劈柴喂马

闭上眼睛,在脑袋里面臆想一下,二哥觉得这小冲嵅的石头城确实有意思。

从山上运回石头,一天敲打28块,不用水泥,也不用石灰糯米浆,砌起来,弄几条屋梁,盖上顶,就成了一栋房子。然后好多代人都可以住,并且在里面上演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人间戏剧。

就雕塑的定义来看,雕是去除,塑是堆砌。那么,把石头从山上分割运回来敲打琢磨,就是雕,把雕好的石头堆起来,做出自己想要的形状,那是塑,所以,在二哥看来,这里的每一座石屋,分明都是雕塑作品。尤其是77岁老人吴胜林的石屋,前前后后用了11年,试问又有几个人舍得花11年的时间去做一件雕塑?

围绕这雕塑作品,还有人畜生活的痕迹,每天都在演绎人类生存的各种版本,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石屋前的小空地上,常有主人家蹲在地上抽旱烟的景象,房前袅袅的旱烟融入山上袅袅的云雾,便成了满天的愁绪……这比现在的很多行为艺术都要更行为艺术了。

野夫扶杖得宽容,石屋山头听暮钟。如果这石屋的旁边还有山泉水流过,那更是林静水流声,月寒孤鸟鸣的境界了。这个时候,谁还能说这一栋栋的石屋不是艺术品?古道、西风、瘦马,暮钟、寒月、石屋,野夫、孤鸟、流泉,这些元素,在小冲嵅的石屋群里,齐活。

按照记者的描述,小冲嵅古石城内无任何记载古石城的碑文,历史上也是无任何文字流传下来,所以,此城建造年代及建造用途至今仍是一个谜。

这就更合二哥的意了,充满着淡淡的乡情,缥缈似已远去,仿佛又近在眼前。如同二哥喝酒,独好寡淡的村酿米酒,毫无年份可考,并无来历可言,也无香型可辨,却能在微醺中癫狂——这癫狂主要指思想上的癫狂,和形体的癫狂无关——小冲嵅古石城里一栋栋的石屋,就如一杯杯淡米酒,让你不至于老要去纠结它的年份来历和香型,浅斟慢酌中,千头万绪、各种杂感纷至沓来,仿佛刹那间已经是一辈子。这个时候,还要什么年代和用途呢?酒醒只在屋前坐,酒后还来檐下眠。真好。

小冲嵅这里,大家的门都敞着。这是二哥很熟悉和怀念的事情。

小时候二哥生活在湖南的小镇上,最快乐的事情是捉迷藏,因为大家的门都敞开着,所以你可以从这家躲到那家。想要找一个真想躲起来的人其实是件很难的事,尤其是躲的人多、找的人少的时候。那时候白天大家都不点灯,屋里墨黑,有时候在别人家陌生的黑暗中躲久了,自己都会把自己吓到,然后委屈得不行,抽泣着主动出来投降认罚。

现在不行,城镇里已经很少见到大家把门都敞开的情形了,恨不得把窗帘都焊上。这就没意思了,完全没有挑战性,所以,现在二哥也不玩捉迷藏了。不过,再前一段时间,二哥回桂林后第一个入住的小区,二哥那栋楼里,好像大部分人家的门,都是敞开的,让二哥感觉相当不错。

不是因为又可以玩捉迷藏了,而是因为整栋楼的通风采光比一般的小区公寓楼强了无数倍。搬个凳子坐在门外,吹吹过堂风,和隔壁邻居打打招呼、吹吹水,仿佛回到了当年小镇的街道岁月,十分愉快。这栋楼的开发商和设计师都很厉害:一梯四户,两家接一面墙壁,和对面的两家以空中走廊相连,中间围成了一个从楼顶至楼下的天井。所以,住顶楼八楼的二哥常在走廊上和隔壁的女主人隔着天井聊些花花草草的事,七楼、六楼的有时也会参与进来,而五楼有人回家,大家也看得到,然后不免要打趣两句才会进家门。所谓的和谐社会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二哥后来搬了家,这样的感觉就没了。虽然也是一梯四户,门前也有不小的公摊大厅,但顶和四周却是封闭的。并且,因为大家的门都锁着,自己就不太好意思把大门敞开了,而且别人关门你开门,过堂风的效果也是出不来的。所以哪怕就一个人在家,那门必然也是锁得紧紧的,偶尔遇上粗心的隔壁家门没关好,留出一条缝,二哥也不敢擅闯。后来住的这个小区里,虽然装囚禁式防盗网的人家很少,外面看上去还行,但二哥的感觉还是差了蛮远。

听大家的意思,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时代不同了,也都有钱了,大家的房间里,都有了一些不愿意让别人看到或者拿走的东西。不像小时候在镇上,躲别人家里床底,主人家也不知道,一不小心,可能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场景,但大家都不是很在意,最多大人呵斥两声,小孩子做鸟兽散而已。大人有大人的事情,小孩子继续去别家捉迷藏。

这似乎又涉及到关于趣味和拥有成反比的老问题了。总的来说,我们放不开的东西多了,趣味就少了。也可以说,当我们长大以后,就开始防人了。如果心态不好,可能你拥有的越多,就提防得越要紧。

这件事情一点都不好玩。老是提防着,人会活得很累,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完全没有石头城把大门敞开那一刻的轻松、有人情味。

敞开大门,面朝大海,劈柴,喂马……这才真的好玩。
~~~~~~~~~~~~~

在漓江河畔的美丽峰丛间,藏着一座古石城,这就是阳朔县葡萄镇杨梅岭古石城。
风雨沧桑洗礼,石城历久弥坚;岁月更迭起落,石屋依然炊烟袅袅。这里的石山、石城、石屋描绘出以石头世界和石头海洋的诗和远方,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
石山:民俗堪称奇
阳朔县葡萄镇杨梅岭古石城就坐落在漓江河畔的一处石山峰丛之中。站在古石城腹地,放眼四周,全是形态各异的青山,他们有的如春笋,有的像碧莲,有的似雄狮,有笔挺陡峭的石柱如宝剑直指苍穹,有高大的巨石如书童释卷沉思,还有奇特的山尖如村妇翘首望夫……
641.jpg
保存完好的古石城西门。
巍巍青山将古石城牢牢抱在怀中,“开门见山”“抬头见山”成了古石城居民最日常的状态,一代又一代沿袭着他们对石山的特殊感情,滋养着特有的石山崇拜民俗。
村民建房,选择宅基地首先要考虑屋后有山,屋前也要有山。屋后的山称座山,村民代代遵守不在屋后的座山上伐木割草、放牛养羊的不成文规定,以保障座山常年四季树木葱茏,成为全村最美的风景。屋前的山叫向山,选择哪座山作为向山,要按传统八卦的原理与屋后的座山阴阳和谐,房屋与向山之间尽量空旷平坦、田畴俨然,山尖还要挺立向上,以期建房安家之后,有座山可倚靠,有富饶的土地产粮,有绿树红花相伴,有潺潺流水滋养奋发向上的精气神。
641 (1).jpg
古石城里住人家。
古石城居民还沿袭着拜山拜石为“寄娘”的习俗。相传,小孩病患多难医好的情况之下,父母会给孩子找一座山或者一块巨石认作“寄娘”。拜了石山或巨石为“寄娘”之后,孩子的名字则改为“石生”“石养”等,意思是祈祷石山或巨石福佑,减少孩子的病灾,逢年过节要像祭祀先祖一样祭祀“寄娘”。
村干部打趣地说,这是古石城居民最朴素的“两山”理念,大家敬绿水青山为天、为神,真诚相待、精心呵护。近年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引导下,原本就很注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老百姓们更清楚保护好漓江、保护好环境是第一位的。
石城:成因仍是谜
杨梅岭古石城方圆近十平方公里,四面高山与高山之间,有用巨大的方块青石筑成的坚固城墙,与外界隔离成两个世界。
据说,原来城内还有城,共有大大小小的城门24座,有点将台,有中军寨等,现存还有18个石门,尤以东、南、西、北4个大门为壮观。《阳朔文史地理辞典》关于古石城东门的记载:“东门规模最大,位于金仙庙北侧金龙山与白山之间,门洞高3.28米、宽2.92米、深4.62米。”
641 (2).jpg
石径通幽。
阳朔古石城的建筑规模之大、规划之精细、布局之奇妙、系统之完整、功能之齐备、地势之险要、建筑之神奇,在全国当是屈指可数。奇怪的是,这样一座古石城,很难准确知道它由什么人、在什么年代、出于什么目的而建造。只能根据相关资料和村民口述,大致知晓古石城的来历,有五种说法:一是秦始皇征服岭南后,为了巩固其统治,调遣各地能工巧匠历经数年建造而成;二是北宋年间壮族首领侬智高军队的后勤保障部队建的军需保障点;三是明朝靖江王府的附属建筑,是王府屯军、屯粮的要地;四是明代阳朔农民起义首领廖金鉴所建的军事据点;五是清朝咸丰年间,附近山民为避战乱所建。
以上几种说法均缺文字、实物、历史事件的佐证和支撑。
目前,到底为何要在如此偏僻、险要的崇山峻岭中构筑这样一座系统完善、工程巨大的古石城仍是一个谜团,激起许多考古爱好者的兴趣。
石屋:烟火抚人心
古石城内有两个自然村,分别叫大岩头村和小冲嵅村。据《阳朔县地名志》记载,大岩头村建于1871年,小冲嵅村建于1741年。村民口口相传他们的先辈来此建村立寨之时,就已经有了规模庞大的古石城,妥妥地当了一两百年“城里人”。
如今,古石城之内还保留着众多全用石头砌墙的房屋。这些房屋的石墙、石门槛、石台阶均用片石砌成,不抹灰浆却非常坚固,除了坡屋面之外,有的村民还在屋顶精心建造飞檐翘角,既可以预防火灾又使得房屋融入了阳朔特色民居的元素,处处洋溢着以石头为主要元素的建筑文化气息。石屋、石床、石枕、石灶、石路、石仓、石凳、石桌、石磨、石缸、石盆、石碓、石缸、石井……已然完全融入了“古石城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真可谓石的世界、石的海洋。
641 (3).jpg
坚固耐用的石水缸。
在一处石屋的门外,有一块一百余平方米的巨石,平整光滑,是天然的晒场,大家平常在上面晒水稻、苞谷、高粱、粟米,甚至办酒吃席的时候成了摆桌待客的最佳场所。
古老的石城之内,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恬静淳朴。石屋的烟囱,一日三餐炊烟袅袅,石墙石院内外鸡鸣犬吠,幽幽石径芳草萋萋、落英缤纷,引起不少人的关注,每年都有游客慕名前来。一些走过历史岁月、历经风雨沧桑的石屋,开始了华丽转身,装扮成特色民宿、农家饭馆,接待南来北往的游客,一缕缕人间烟火,飘在古石城的上空,飘向五湖四海,凝结成浓浓的乡愁,召唤着远方的游子。



温馨提示:本文为蜗趣旅游网(http://www.w2trip.com/)转载作品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蜗趣旅游网观点。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