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太平村古宅
图②:村里的记功碑
图③:太平村里的古狮
桂林恭城太平村位于恭城东北部,太平村建筑均建于清代中后期,历经清乾隆至光绪年间而成规模。村落安静祥和,20余座桂北特色古民居集中布局,巷道曲直迂回,村内古树参天,从石狮到建筑雕刻、彩绘壁画、古法制糖,时光抹不去百年前太平村风景秀丽、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
昔日的“小茶城”
阳光好的时候,光照在老房子的墙上可以看到灰尘,这仿佛给老房子又增添了一点时光的痕迹,太平村里的老房子只有极少数还有人居住,多数被荒废或者当作了杂物房。村干部唐玉松说,这是他们长大的地方,但他们也会向往自来水、空调……那些在水井打水,烧柴火煮饭的老日子已经和这老宅一样变得老旧而遥远。
漫步于太平村,走在由鹅卵石铺就的古道上,听村干部讲述他们村庄的历史,有神奇的传说、雕刻精美的手工艺品、充满荣耀的历史名人……
时间回到明末清初,地处都庞岭群山之间狭长走廊上的太平村,此时因商贾往来而繁荣兴盛,村子附近有圩市、关帝庙和古戏台。据村里老一辈人回忆,从前老街上有豆腐店、杂货铺、油榨、糖榨。现今村里还有人家保存有古法制糖的技艺。据《恭城县志》记载:“隋末梁肖铣起兵巴陵,据粤境,始分平乐地置县,曰茶城。唐武德四年肖铣置平乐州治,改茶城为恭城。”太平村当时比较繁华因而有“小茶城”之称。明朝后期太平村有10多户人居住,其中几户是因唐黄村水毁民居而迁居至此,均为瑶族。到清代初期发展到四五十户,多为唐姓、蒋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太平村,原名“牛尾垌”,此村名从清代初期就有了。“牛尾垌”称谓是因为所处地形形状如一条牛,村北面一带是牛的尾部;新村至现今村头是牛身,村头至隆兴庙一带是牛的头部;村头的两个鱼塘是牛的眼睛。“牛尾垌”村名起源远至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民国初年改名为太平村。
沿着迷宫一般的鹅卵石道看古宅
太平村建筑均建于清代中后期,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桂北民居的特色,均为传统四合院式。建筑风格和造型为岭南硬山式和歇山式。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瓦筒,更不能使用琉璃瓦。太平村屯里的这些老宅多为青砖黑瓦,坡屋面,前檐高,后檐低,马头墙。
村里20座院落一宅连通一宅,街巷通道纵横有致,布局巧妙合理,大致呈“井”字形结构,有卵石青岩铺地。步行其间犹如迷宫一般迂回。
走进一户居民的老宅里,正屋两边还有厢房,中堂前是天井。庭院、屋基、堂屋、厢房、灶屋、牲圈分隔有序。屋墙高深过丈,少窗孔门洞,防盗功能凸显,望孔、瞄准孔随处可见,既有防盗的效果,也有御敌之功能。整栋建筑结构独特,古朴典雅。
有的老宅,门上的窗花已经满是灰尘,但仍然可以看到飞檐画栋,雕花窗棂,鳞次栉比。
在一栋谢家的老宅里,村干部从屋里拿出一块“进士牌匾”,上面的字已经风化快要认不出来。这栋宅子现在由谢氏子孙八家人共同拥有,这块进士牌曾被这户人家当过床板来睡,后面还被当作拦猪圈的栏板,这几年才有村里干部把它“抢救”下来。
对于村里的老宅,很多村民已经过于习惯和自然,这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老宅,不似外来人一看它们就觉得兴奋、珍贵。近年来,村民或许是因为走出去见了世面,又或者是因为受到熏陶,对村里的传统文化渐渐重视,主动保护了起来。目前,太平村已经被列为传统古村落,获得了500万元的资金进行修缮。党建引领下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在家家户户做保护古迹、建筑的宣传,“抢救”了不少村里的老物件。
太平村聚落属于居住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较好的平原区,居民主要为汉瑶两族,文化上汉瑶文化融合。村里出了不少文人、武士。虽然没有位高权重的大官,但很多人为国家立下了不朽功绩,有的精忠报国,为国捐躯。
村里原有22块“记功碑”,现存17块,安置于谢氏宗祠前,呈骨牌状,碑高约2米,由青石打造,碑身部分刻有纹饰,上方和下方有“◇”形和“○”形孔眼穿透碑身,置碑时期分别为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年间,部分碑文记载:“恩进士后选儒学正堂谢文俊立”“国学生谢文选立”“贡生谢绍猷立”“例授儒林郎后选直隸州州司谢蘭蔚立”等。距今在156年到217年之间。民国时期,族人唐勋臣青年时参加过北伐军,随军征战多年,后退役派往梧州任局长数年,后调恭城县任县长。
一块土黄糖里藏着的传统文化
村落里古树参天,据记载22棵古树中树龄最大的已有四百多年。常有百岁老人于树下乘凉、对小孩子讲过去的故事,祖先们的故事或许就在这样的场景中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太平村还保留了不少特色民俗。“舞龙”“舞狮”是太平村瑶族文化的传承。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祈求风调雨顺,四季丰收。
太平村还保留了传统制糖的技艺。传统制糖技艺指的是人们以甘蔗为主要原料,利用天然石料木材等制作而成的传统榨蔗机,借助畜力把甘蔗碾压成汁,并通过原始过滤、加热熬煮和自然凝固等传统方法制糖的技艺。
村里的古法制糖作坊,有几十年熬糖技艺的老师傅还保留着传统。熬制红糖的时候用“热火朝天”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五口大锅同时开工。固定一人在烧火。灶膛里燃着熊熊大火,嗤嗤地席卷着锅底。五口大锅一字排列,每一口锅就是一道熬制红糖的工序。甘蔗汁在水里煮沸之后,灶头上的人开始除去泡沫,再将蔗汁舀入下一锅,不断搅拌让水分慢慢地蒸发掉,使糖的浓度逐渐增高。在熬制到第五道工序的时候,糖汁已经熬成浓稠状态,周边的空气都散发着浓浓的糖味,这时就该制糖的老师傅出场了。
制糖的老师傅都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判断糖汁起锅的时间,起锅时间的快慢会影响红糖的味道,如果太迟,糖汁在锅里就会变焦。熬制传统土糖,看起来简单,其实十分复杂,各种大小工序加到一起就有近10道,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影响糖的质量。
据介绍,土糖的初成品糖坨因形状如蛙似坨,故民间亦有“蛙糖”“牛粪糖”之俗称。现今多把糖浆倒入预先在糖凳摆放好的木制模具里。由于传统制糖技艺比较复杂,同时受市场经济冲击,掌握传统制糖技艺的艺人日渐减少。
尽管现在人们可以买到的糖品种多了,但每次吃土黄糖都还是小时候的甜蜜味道,现在村里的老人走亲访友时也还喜欢买两斤土黄糖当作礼物。如果你恰巧走到了太平村不如也尝尝这土黄糖,看它是否能唤起你旧时的甜蜜记忆。
路书
从桂林自驾到恭城太平村大约需要两个半小时。乘坐动车前往恭城,再由恭城包车到太平村大约为半小时。村里民风淳朴,停车、吃饭都可以咨询当地群众。